秦國分地而治,行郡縣制爲主,歴代都增置唔同郡縣。司馬遷寫《史記》,裏面《始皇本紀》之中,載始皇廿六年,跟廷尉李斯建議,分天下卅六郡。之後南征北討,立更多郡縣[1]。由於《史記》記秦國,無地理志,所以郡縣多寡、何時廢置、都眾說紛芸,未有一致結論。尤其係《史記》講邊卅六郡,亦有好大爭議。班固寫嘅《漢書》,係秦郡縣考證嘅藍本。
秦國京城咸陽、同埋附近嘅關中,係歸內史直管。而之外地方,就設郡。郡有郡守,主民政,又有郡尉,主軍事,又有郡監,主監察。郡守之下,又有郡丞,係郡守副手。秦未直管嘅閩中郡,由地方君長代管。
郡之下就分縣。學者後曉榮,考證有七百五十六縣[2]。
里耶古城考古,秦有洞庭郡。黔中郡亦有爭議。另外秦漢簡,亦係考證來源。曾經有秦漢竹簡二千零九十八支,由中國海外緊急搶救返來。二零零八年,岳麓書院由呢啲簡中,搵到未知兩郡,一叫州陵郡,一叫清河郡。喺搶救中,有一支秦簡,刻有「丙辰朔己卯南郡假守賈報州陵郡」而「州陵守」、「州陵叚守」,至少出現三次。而岳麓書院副院長陳松長,重介紹到另外一支秦簡,清晰寫有「清河叚守」,推測「清河都係郡名。」 [3]
下表暫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。[2]其他郡名列入「待考」之下。
秦郡 |
區 |
序號 |
名 |
治 |
今地 |
參攷文獻 |
置年 |
史 |
關中 |
|
內史直管 |
咸陽 |
今陝西咸陽東 |
岳麓書院秦簡[4] |
|
本秦京師爲內史。漢國京兆尹。 |
一 |
隴西郡 |
狄道縣 |
今甘肅臨洮縣南 |
《史記·匈奴傳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《水經·河水註》 |
昭王廿八年 |
|
二 |
上郡 |
膚施縣 |
今陝西榆林東南 |
《史記·匈奴傳》 《史記·秦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《水經·河水註》 |
惠文王十年/昭王三年 |
魏納上郡十五縣 |
三 |
北地郡 |
義渠縣 |
今甘肅寧縣西北 |
《史記·匈奴傳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|
昭王伐殘義渠,有北地郡。 |
四 |
雲中郡 |
雲中縣 |
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 |
《史記·匈奴傳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《水經·河水註》 |
始皇十三年 |
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,置雲中、雁門、代郡。始皇因之。 |
五 |
九原郡 |
九原縣 |
今內蒙古包頭西南 |
《史記·趙世家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卅三年、卅四年、卅五年 |
趙武靈王廿六年復攻中山,攘地北至燕代,西至雲中九原。始皇卅三年,蒙恬闢河南地四十餘縣,置九原。漢國五原郡。 |
六 |
新秦中郡 |
|
|
《秦代政區地理》 |
河南 |
七 |
三川郡 |
雒陽縣 |
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|
《史記·秦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岳麓書院秦簡(一作「叄川」)[4] |
莊襄王元年 |
漢國河南郡 |
八 |
潁川郡 |
陽翟縣 |
今河南禹州 |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岳麓書院秦簡[4] |
始皇十七年 |
秦攻韓,以地爲郡 |
九 |
碭郡 |
碭縣 |
今安徽碭山縣南 |
《水經·睢水註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廿二年 |
漢國下分封梁國 |
十 |
東郡 |
濮陽縣 |
今河南濮陽西南 |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岳麓書院秦簡[4] |
始皇五年 |
|
十一 |
薛郡 |
魯縣 |
今山東曲阜 |
《水經·濟水註》 《水經·泗水註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廿四年/廿三年 |
漢國下分封魯國 |
十二 |
東海郡 |
郯縣 |
今山東郯城西南 |
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 《史記·絳侯世家》 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卽郯郡 |
始皇卅五年? |
立石東海上胊界中,以爲秦東門。楚漢之際又叫郯郡。初屬楚,漢高帝五年歸漢。 |
十三 |
四川郡 |
相縣 |
今安徽宿縣西北 |
《水經·睢水注》作「泗水郡」 《漢書·地理志》作「泗水郡」 岳麓書院秦簡[4] |
始皇廿三年 |
漢國沛郡 |
十四 |
淮陽郡 |
陳縣 |
今河南淮陽 |
《史記·楚世家》作「楚郡」 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全祖望註作「楚郡」。 楚郡治陳,又叫陳郡。 |
始皇廿三年、廿四年 |
楚襄王始都陳。楚王負芻五年,秦將王翦蒙武破楚,虜楚王負芻,立楚郡。 |
十五 |
南陽郡 |
宛縣 |
今河南南陽市 |
《史記·秦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岳麓書院秦簡[4] |
昭襄王卅五年 |
|
十六 |
臨菑郡 |
臨菑縣 |
今山東淄博市東 |
《漢書·地理志》作「齊郡」 秦封泥「臨菑司馬」[5] |
始皇廿六年 |
滅齊後置 |
十七 |
濟北郡 |
廬縣 |
今山東長清 |
秦封泥「濟北太守」[6] 《史記》《項羽傳》 |
|
秦漢之際,田安下濟北數城,留侯世家孺子見我濟北,曹參定濟北郡。 |
十八 |
博陽郡 |
博陽縣 |
今山東泰安東南 |
後曉榮《秦代政區地理》 卽濟南郡。 |
|
|
十九 |
琅琊郡 |
東武縣 |
今山東諸城 |
《漢書·地理志》作「琅邪郡」 岳麓書院秦簡[4] |
始皇廿六年 |
滅齊後置 |
二十 |
即墨郡 |
即墨縣 |
今山東平度東南 |
秦封泥「即墨太守」[5] |
廿一 |
膠西郡 |
|
|
王國維《秦郡考》 後曉榮《秦代政區地理》 |
|
|
廿二 |
城陽郡 |
莒縣 |
今山東莒縣 |
王國維《秦郡考》 秦封泥「城陽侯印」[7] 《史記》《田儋傳》 |
|
田榮反擊項羽於城陽 |
河北 |
廿三 |
河東郡 |
安邑縣 |
今山西夏縣北 |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《史記·秦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昭襄王廿一年 |
|
廿四 |
河內郡 |
安邑縣 |
今山西夏縣北 |
岳麓書院秦簡[4]《史記》《項羽紀》 |
|
秦漢之際,趙將司馬卭定河內,立爲殷王,王河內。 |
廿五 |
太原郡 |
晉陽縣 |
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|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《史記·秦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岳麓書院秦簡(一作「泰原」)[4] |
莊襄王四年 |
|
廿六 |
上黨郡 |
長子縣 |
今山西長子縣 |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《史記·秦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岳麓書院秦簡[4] |
昭襄王卌八年後 |
|
廿七 |
代郡 |
代縣 |
今河北尉縣西南 |
《史記·匈奴傳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廿五年。 |
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,置雲中、雁門、代郡。始皇派王賁攻燕,還攻代,虜代王嘉。始皇因之。 |
廿八 |
雁門郡 |
善無縣 |
今山西左雲右玉鎮南 |
《史記·匈奴傳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|
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,置雲中、雁門、代郡。始皇因之。 |
廿九 |
邯鄲郡 |
邯鄲縣 |
今河北邯鄲市西南 |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十九年 |
盡定取趙地。漢國下分封趙國。 |
三十 |
鉅鹿郡 |
鉅鹿縣 |
今河北平鄉 |
《水經·濁漳水注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廿五年 |
滅趙爲鉅鹿郡 |
卅一 |
恆山郡 |
東垣縣 |
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北 |
岳麓書院秦簡[4] |
卅二 |
清河郡 |
疑漢治清陽縣 |
今山東臨清市北 |
岳麓書院秦簡[4] |
卅三 |
河間郡 |
|
|
秦封泥「河間尉印」十一[8] 岳麓書院秦簡[4] 《趙策》 《史記》《甘茂傳》 |
|
河間係呂不韋封邑。 |
卅四 |
廣陽郡 |
薊縣 |
今北京市 |
《水經·漯水注》 |
始皇廿一年 |
滅燕置廣陽郡。薊至涿卅餘城。 |
卅五 |
右北平郡 |
無終縣 |
今河北薊縣 |
《漢書·地理志》 《水經·鮑邱水注》 |
始皇二十年 |
燕置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郡以拒胡。始皇二十年滅燕。 |
卅六 |
上谷郡 |
沮陽縣 |
今河北懷來東南 |
《史記·匈奴傳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《水經·聖水注》 |
始皇廿三年 |
燕置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郡以拒胡。 |
卅七 |
漁陽郡 |
漁陽縣 |
今北京密雲西南 |
《漢書·地理志》 《水經·鮑邱水注》 |
始皇廿二年 |
燕置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郡以拒胡。 |
卅八 |
潦西郡 |
陽樂縣 |
今遼寧錦州市西 |
《漢書·地理志》作「遼西郡」 《水經·濡水注》作「遼西郡」 |
始皇廿二年 |
燕置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郡以拒胡。秦分燕置遼西郡。 |
卅九 |
潦東郡 |
襄平縣 |
今遼寧遼陽市 |
《漢書·地理志》作「遼東郡」 《水經·大遼水注》作「遼東郡」 |
始皇廿二年 |
燕置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郡以拒胡。秦分滅燕置遼東郡。 |
淮漢以南 |
四十 |
漢中郡 |
南鄭縣 |
今陝西南鄭東 |
《史記·秦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惠文王後元十三年。周赧王二年。 |
攻楚漢中,取地六百里,置漢中郡 |
卌一 |
蜀郡 |
成都縣 |
今四川成都 |
《水經·江水註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惠王廿七年,卽惠文王後元十四年。 |
遣張儀、司馬錯等滅蜀、蜀相壯殺蜀候來降,置蜀郡。 |
卌二 |
巴郡 |
江州縣 |
今重慶市 |
《水經·江水註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|
惠王遺張儀等救苴侯於巴。張儀貪巴苴之富,執其王以歸,置巴郡。 |
卌三 |
南郡 |
江陵縣 |
今湖北江陵 |
《史記·秦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[4] |
昭襄王廿九年 |
白起攻楚取郢,爲南郡。 |
卌四 |
九江郡 |
壽春縣 |
今安徽壽縣 |
《水經·江水註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岳麓書院秦簡[4] |
始皇廿四年 |
|
卌五 |
衡山郡 |
邾縣 |
今湖南黃岡 |
岳麓書院秦簡[4] |
|
|
卌六 |
會稽郡 |
吳縣 |
今江蘇蘇州 |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廿五年 |
王翦定荊江南地,降越君後置 |
卌七 |
長沙郡 |
臨湘縣 |
今湖南長沙市 |
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廿三年、廿四年 |
滅楚後置 |
卌八 |
巫黔郡 |
|
|
秦封泥「巫黔 邸」、「巫黔右工」 |
卌九 |
洞庭郡 |
|
|
裡耶秦簡 岳麓書院秦簡[4] |
五十 |
蒼梧郡 |
|
|
裡耶秦簡 岳麓書院秦簡[4] |
五十一 |
象郡 |
臨塵縣 |
今廣西崇左縣境內 |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卅三年、卅四年、卅五年 |
畧取陸梁地、爲桂林、象郡、南海,以適遣戍。漢國日南郡。 |
五十二 |
南海郡 |
番禺縣 |
今廣東廣州 |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卅三年、卅四年、卅五年 |
畧取陸梁地、爲桂林、象郡、南海,以適遣戍。 |
五十三 |
桂林郡 |
桂林縣 |
今廣西貴港境內 |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 《漢書·地理志》 |
始皇卅三年、卅四年、卅五年 |
畧取陸梁地、爲桂林、象郡、南海,以適遣戍。漢國鬱林郡。 |
五十四 |
閩中郡 |
閩中縣 |
今福建福州 |
《史記·東越列傳》 |
始皇廿五年或之後 |
廢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,以其地爲閩中郡。秦未嘗別置守尉。 |
待考 |
|
黔中郡 |
|
|
《史記·秦本紀》 |
昭襄王三十年 |
伐取巫邵及江南,爲黔中郡。 |
|
州陵郡 |
|
|
岳麓書院秦簡[4] |
|
江胡郡 |
|
|
岳麓書院秦簡[4] |
|
廬江郡 |
|
|
岳麓書院秦簡[4] |
|
泰山郡 |
|
|
岳麓書院秦簡[4] |
|
鄣郡 |
|
|
見於史 |
|
|
|
東陽郡 |
|
|
見於史 |
|
|
|
膠東郡 |
|
|
見於史 |
|
|
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eb site
Wikipedia. The original article may be a bit shortened or modified. Some links may have been modified.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“Creative Commons – Attribution – Sharealike” [1] and some of the text can also be licens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“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” [2].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. By using this site, you agree to our Legal pages . Web links:
[1] [2]